品专健康资讯dsddsd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我国高血脂患病率明显上升,都是因为什么引起的?有哪些症状?

我国高血脂患病率明显上升,都是因为什么引起的?有哪些症状?

发布:2023-03-13 14:13:17 | 查看: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上升。高脂血症是冠心病、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中以LDL-C或胆固醇升高为特征的血脂异常是胆固醇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医典籍中虽无血脂异常、高血脂症的概念,但追溯其源,古代中医对膏脂早有详细论述,如《灵枢·卫气失常》云:“人有脂,有膏,有肉。”对过食肥甘引起疾病危害也有认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黄帝内经》中对于“脂人”、“膏粱”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肥胖、高血脂症有异曲同工之处。

近年来,我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上升。高脂血症是冠心病、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中以LDL-C或胆固醇升高为特征的血脂异常是胆固醇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医典籍中虽无血脂异常、高血脂症的概念,但追溯其源,古代中医对膏脂早有详细论述,如《灵枢·卫气失常》云:“人有脂,有膏,有肉。”对过食肥甘引起疾病危害也有认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黄帝内经》中对于“脂人”、“膏粱”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肥胖、高血脂症有异曲同工之处。

ae38df17354af9e31a5372ee7eb19b7f.jpg

历代医家认为,高梁病引起的高血脂症,属于中医“血染病”范畴。脏血,不洁血,是饮食水谷不能转化为细微,湿成痰,瘀血在血液中,血液流动在脉搏是高脂血症,渗透在血管中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痰瘀交织,脑络不通,会引起头晕、头痛,甚至中风;痹阻胸络,心痛心悸;肢体静脉阻塞导致肢体麻木。中医“痰”的病理范畴,不是指鼻腔以下的呼吸道黏膜产生的分泌物,如肺、支气管等,而是指“津液”血脂是由阴精引起的,阴精粘稠,气定神闲。高脂血症是血中有痰,其基本病机是“清浊生脂“。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认为,早期高脂血症和脂蛋白异常与痰浊内阻有关。随着病情的进展,气滞血瘀逐渐转化为动脉粥样硬化。  所以高脂血症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基础,以痰瘀为标。痰和瘀都是脏腑失调的病理产物,也是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  

 

3c761ab519e5700f54317db2573898b7.jpg

高脂血症的病因

1、饮食不健康:

食肥甘甘厚,膏脂过多,不利运化,使气血运行不畅,聚湿生痰,痰变浊积血,引起血脂升高。  或者长期喝多了,伤脾胃,水谷的精微没有正常化,而是浑浊,浸在血里就是病。  

2、肝失疏泄功能:

气滞则津液循环,气滞则湿阻,气滞则血瘀。  肝郁不畅,导致失疏泄浊;胆囊抑郁时,干净无力,脂肪难以溶解。  肝郁还可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导致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气滞痰凝血瘀,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3、疲劳伤脾:

心主血脉,过度疲劳导致气虚,导致血流不畅,内生血瘀。  脾主运化,思虑过度导致脾虚,脾虚导致气滞升降,痰浊内生。  血瘀糊浊系脉,痰积血瘀,化为脂浊,导致血脂升高。  

4、老年精气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五液。中医认为,人过了40岁,肾气会逐渐衰退,不能温补五脏。  肾阴不足,虚火烧津,导致浊、痰、脂。肾阳不足不能温水,导致三焦气化不利,水痰饮久积成膏。  

 

5da128a8ab7b766c62d11f7a30ec1fed.jpeg

高脂血症的分类

根据中医对血液的辨证论治理论和临床常见症状,高脂血症可分为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和气滞血瘀证。  

 

痰瘀证:多见于喜欢肥甘的肥胖患者。症状为头晕、胸闷沉重、气短、腹胀、舌苔油腻。  

 

脾肾阳虚证:多见于体胖体松的患者,症状为乏力、胸闷、头晕、四肢沉重或肿胀、食欲不振。  舌体胖,苔白而厚。

 

肝肾阴虚证:多见于老年患者,症状为头晕耳鸣,形体消瘦,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四肢麻木,舌红少苔。  

 

阴虚阳亢证:多见于消瘦患者,症状为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咽干舌燥、四肢麻木、舌红苔黄。  

 

气滞血瘀证:多见于饮食不当的患者,症状为胸闷气短、胸痛、手脚麻木、舌苔紫暗。

 

治疗高脂血症的中成药

(白云山)绞股蓝总苷片:养心健脾,益气血,化痰祛瘀,降血脂。  可用于高血脂症,如心悸气短、胸闷、四肢麻木、头晕头痛、健忘耳鸣、自汗乏力或腹胀、痰阻血瘀等。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品专健康资讯联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